您好,歡迎光臨哈爾濱歐特斯保溫材料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聯系電話:
17646626777
近期,一條“為方便游客拍照打卡,千廝門嘉陵江大橋夜間將暫停機動車駛入,只允許行人上橋”的熱搜再次刷屏重慶人的朋友圈。比鄰熱門網紅景點重慶洪崖洞,千廝門大橋成為長江上具人氣的大橋之一。作為重慶兩江橋隧連接線項目的核心工程,千廝門嘉陵江大橋不僅是人氣火爆的“網紅”橋,更是創造了多項紀錄的橋梁明星。
近年來,無論是服務冬奧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延慶至崇禮高速公路河北段,還是建功粵港澳大灣區的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廣東陸豐甲湖灣電廠新建工程配套碼頭工程;無論是橫跨長江的江蘇五峰山長江大橋、宜昌伍家崗長江大橋,還是服務海外的肯尼亞內羅畢至馬拉巴鐵路、斯里蘭卡南部高速延長線項目……這一個又一個由中交建設者匠心雕琢、實力繪就的“中交作品”,向世界展示一張張靚麗的“中國名片”。
創新驅動賦能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在茫茫伶仃洋,中交建設者用“半剛性”沉管結構,把沉管深埋的構想變成現實,保證了這個迄今世界長、埋入海底深、單個沉管體量大、設計使用壽命長、綜合技術難度高的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滴水不漏”;比鄰而居的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中交建設者用超長索股無人跟隨架設技術,讓兩根大纜力近20萬余噸的主纜,跨越1666米寬闊水面,精準錨固在東、西兩個巨型錨碇中。獅子洋通道、南沙大橋、媽灣智慧港……這些兼具創新與突破為一體的品質工程,分布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地帶,助力大灣區蓬勃發展。
沿廣東海岸線往北而去,國內規劃容量大的清潔燃煤電廠——廣東陸豐甲湖灣電廠,正源源不斷地將電力輸送至千家萬戶。2023年,四航局參與建設的廣東陸豐甲湖灣電廠新建工程配套碼頭工程登上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獲獎名單。
防波堤作為電廠抵抗風浪的道屏障,是四航局承建的甲湖灣電廠配套工程必須攻克的課題。面對重量從6噸到30噸、大小不一的扭王字塊預制任務,四航局建設者通過技術攻關,創造性提出“門中門”的門吊布置方案,提高了扭王字塊的整體預制質效,減少了構件出運通道的占地面積,進一步保證了施工質量。
項目團隊在每一條扭王字塊生產線上布置一座大的龍門吊,并在大門吊的單側軌道內留出足夠的距離,布置一臺小門吊。大龍門吊實行縱向移動,負責扭王字塊的轉堆及出運作業;小龍門吊實行橫向移動,負責模板拆裝作業,兩臺門吊實施同步作業,互不影響,形成“門中門”施工工藝。
“通過‘門中門’,我們將扭王字塊的預制和堆放兩個環節,成功實現流水化作業,克服了施工現場預制場地不足等難題。”時任項目經理袁昶說。
伴隨著扭王字塊預制數量的增加,預制所需的原材料混凝土逐漸出現供應不足的情況,加之采用吊灌或者泵車進行混凝土澆筑,不僅施工效率低、混凝土損耗大,占地面積也大。
在嘗到技術創新甜頭后,團隊再次圍繞混凝土澆筑設備動起了腦筋。項目團隊成員大膽設想,自主研發出適配水工領域的新型可調式移動皮帶機。袁昶介紹說,新型可調式移動皮帶機主要由輸送系統、行走及轉向系統及高度調節系統組成。工作人員只需操控移動系統,將皮帶機移動至扭王字塊模板處,根據扭王字塊實際尺寸,調整好滑料槽高度,便可以使混凝土源源不斷地通過滑料槽進入模板當中,有效避免狹窄場地交叉作業問題,提高混凝土澆筑質效。
創新是項目發展的不竭動力,項目還自主研發了單元組合式無軌臺車、模板作業平臺、塔吊安全監控等技術,在推進節能減排、綠色環保、降本增效等方面發揮著顯著作用。
質量為先鑄就長江之上新地標
二航局承建的宜昌市伍家崗長江大橋位于“水中熊貓”長江中華鱘的自然保護區。為了保護中華鱘棲息地,大橋由初定的三塔兩跨鋼箱梁懸索橋結構變為一跨過江的懸索橋,主跨達到了1160米。在建橋行業,有主跨“一寸長一寸強”的說法。橋梁主跨越長,荷載越大,抵抗變形的力就越大,相應對橋梁塔柱、錨碇、主纜等受力結構體量要求、質量要求就越高。隨著主跨長度增大,懸索橋專屬結構——錨碇成為施工關鍵控制點。
根據設計要求,為了給大橋主纜提供7.6萬噸拉力,大橋南錨碇自重需達到35萬噸。然而,大橋南岸地質為松軟砂卵石層特殊地質,在這里進行錨碇施工,就像“把秤砣落在豆腐上”,時任項目生產經理丁剛梁說。
為了給錨碇一個穩固的地基,丁剛梁組織項目技術骨干與科研單位聯合成立重力錨地基攻關小組。在仔細勘測地質條件和進行大量論證后,小組決定給整個錨碇的砂卵石層基坑進行加固處理。
經過計算,團隊將直徑85米的錨碇分成前趾、后趾及后澆帶三大區域,并依據前期詳勘地質報告,量體裁衣對不同地質條件采用不同間距和不同孔深進行注漿。同時,為保證漿體加固的連續性,丁剛梁將項目部分成2個作業班組,進行24小時不間斷澆筑。經過3個月的努力,丁剛梁帶著團隊在地下15米打孔近2600個,長度合計超過了2萬米,灌漿1800多立方米。加固效果順利通過基底直剪試驗、平板載荷試驗、配合人工挖探坑及重力觸探輔助四種方式的驗證,終于將“豆腐”變成了“石頭”。
確保了錨碇“踩得實”之后,還得讓錨碇“站得穩”。大橋籌備期,設計團隊創新性提出將咬合樁作為橋梁錨碇基坑開挖支護方式,這在國內橋梁施工上尚屬首次。
經過考察學習和調研,丁剛梁團隊對全套管液壓咬合樁施工工藝有了深入了解,同時,丁剛梁提出,全套管液壓咬合樁理論上能夠適應多種應用場景,是否可以將旋挖鉆用于錨碇支護施工,以提高施工質效?
丁剛梁的提議得到項目團隊的支持。為了證實提議的可行性,項目團隊將10根樁基組成試驗段,在丁剛梁的帶領下,組織技術團隊開始了新一輪論證試驗。經過不斷復盤優化,后結果顯示,試驗段在旋挖鉆機咬合樁施工開挖后,線型流程無絲毫滲漏,止水護壁效果良好。
新工藝迅速在項目錨碇工區全面推行,作業面很快打開,僅用6個月的時間便圓滿完成了咬合樁支護施工,在保證了質量的同時,縮短了30%的工期,節約成本400余萬元,實現跨千米級特大橋基坑支護結構形式的突破。如今,伍家崗長江大橋穩穩矗立于長江之上,成為了當地一座嶄新的地標,大橋也獲得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
綠色建設塑造埃塞河岸新生態
作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先行者,綠色建設融入到中交集團實施的國內外項目。“現在這里風景優美、空氣清新,周邊居民都愛來散步、游玩。大家都很愛這個公園。”一公局集團埃塞俄比亞河岸綠色發展項目屬地園林綠化工程師達吉說。
一公局集團承建的埃塞俄比亞河岸綠色發展項目是中國個對外援建公園類項目,項目位于埃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市總理府腳下。曾經,這里河岸雜草瘋長、垃圾遍地,被當地人視為天然垃圾場。為了改變河岸風貌,項目在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埃塞當地自然情況,規劃出15.08萬平方米園林,打造天然戶外氧吧。
由于埃塞工業不發達,有4000多種項目所需的施工材料在埃塞境內很難找到。為便于統一調度,保證施工材料質量,項目決定從國內采購。順利的時候,通常1個月左右,材料就能抵達施工現場。然而,受疫情沖擊,航空、航海運輸暫停,材料供應難以保證。材料進廠以及精準調配,成為確保工程順利推進的關鍵。
為了大限度保障材料供應,河岸項目團隊前后方聯動,一面積極和國內對接,協調材料,督促發運;另一面加強與埃塞總理府、市政府的溝通,尋求海關支持。同時,通過“材料零號清單”“材料采購計劃表”“材料發運動態跟蹤表”詳細分析各種資源在時間與空間的配置,保證材料供應從源頭到進場,全流程處于動態有效管控中。“哪里有問題就去抓哪里,卡在哪里了就馬上想辦法解決。”項目經理王洋說。
在項目團隊的努力下,批材料歷時3個月,從天津、上海出發,跨越重洋,成功抵達埃塞,解了項目燃眉之急。此后,源源不斷的材料從國內發運,為項目各作業面的全面鋪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打贏了仗,項目團隊心里卻并沒有感到輕松。河岸項目園林內有80余種植物,包括花卉綠植上百萬棵、南洋杉等40余種當地珍稀樹種5600棵。“這些數量龐大的苗木群,是保證河岸煥發生機的關鍵。”王洋說。埃塞缺少專業綠化苗木公司,尋找符合設計要求的樹源,又是一大難題。
項目部組建了一支由150人組成的綠化團隊,并邀請埃塞當地大學園林綠化專業教授,對團隊成員進行專業培訓。隨后,綠化團隊成員分組奔赴埃塞各大州區,終于找到了河岸急需的絕大部分樹木。“但是,國花演講臺兩側需要的76棵高6米以上的南洋杉,卻始終沒能找齊。”王洋回憶說。
正當尋樹工作深陷困境,有位當地老者找到主管綠化的項目副經理辛賓。“我看到你們建的廣場在移樹,我家院子有1棵南洋杉,我想送給你們。”老人說。辛賓立即帶領工作人員來到老者家里,發現這竟是一棵高達12米的珍貴南洋杉。在中國駐埃塞大使館的大力支持下,項目終完成了所有南洋杉的順利采購和移栽,也對埃塞老人的慷慨捐贈深表感謝。
為了持續地鞏固當地綠化成果,項目建立了溫室大棚,聘請中國園林綠化專家,將中國溫室培育技術引入埃塞。中國技術、中國理念,為埃塞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希望。援埃塞俄比亞河岸綠色發展項目(一期)獲得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境外工程)。